“轩辕剑考”的版本间的差异

来自萌娘文库
跳转至: 导航搜索
(创建页面,内容为“<big>'''[Wiki] 軒轅劍考'''</big><br> *Posted by: 綠豆殼<br> *2007年7月14日 02:57<br> *日常雜談<br> 最近這幾天都在維基百科上面玩兒。順…”)
 
第1行: 第1行:
 +
本页面内容全部来自于http://ludouke.chu.jp/blog/archives/2007/07/14-025710.html
 +
 
<big>'''[Wiki] 軒轅劍考'''</big><br>
 
<big>'''[Wiki] 軒轅劍考'''</big><br>
 
*Posted by: 綠豆殼<br>
 
*Posted by: 綠豆殼<br>

2021年7月5日 (一) 17:39的版本

本页面内容全部来自于http://ludouke.chu.jp/blog/archives/2007/07/14-025710.html

[Wiki] 軒轅劍考

  • Posted by: 綠豆殼
  • 2007年7月14日 02:57
  • 日常雜談

最近這幾天都在維基百科上面玩兒。順便紀錄一下找過的資料。

※警告!以下文章含大量文言文

起因是因為發現原先的《軒轅劍》這個條目,已經被分成「神話中的軒轅劍[1]」與「電玩遊戲中的軒轅劍[1]」。

(这里原文有张图片,不影响全文。图片链接

當我看到被分類在中國神話當中的軒轅劍條目的描述[2](←這當然是舊版的文章紀錄,現在已經修過了),不免感覺疑惑。畢竟我一直對中國神話方面的題材興趣濃厚,也讀過不少故事,從小就知道「饕餮」跟「贔屭」的讀法跟寫法(因為小時候覺得,能認得這種艱澀字眼是很值得臭屁一下的!XD),可我從來就沒聽過哪個故事有說過黃帝仔有把寶劍,還叫「軒轅劍」的。

然後我就開始狂翻資料、膜拜咕狗大神,最後就厚著臉皮(?)跑去維基上面的互助客棧問說有沒有人讀過類似資料的。當然,最後給我問到出處了,有維基人提供了關鍵字,明朝的李承勛所著的《名劍記》。

DOMO小組並不是第一個使用「軒轅劍」這個詞彙的。《名劍記》當中記載的第一把劍就叫做「軒轅劍」。不過我在網路上找不到《名劍記》的原本資料,而是從《古今圖書集成[1]》當中收的《名劍記》翻到的:

軒轅劍
《廣黃帝東行紀》曰:「軒轅帝採首山之銅鑄劍,以天文古字題銘其上。帝崩葬喬山,五百年後,山崩,室空,惟劍在焉。一旦,亦失去。」

這把軒轅劍失蹤的原因很簡單,因為皇甫暮雲要去找旱魃...(毆)

那麼,被引用的《廣黃帝東行紀》是什麼樣的作品呢?答案是——根本沒有這本書。《名劍記》所引用的資料其實是來自《廣黃帝行紀》!到底是李承勛寫錯字還是後人抄書的時候看走眼,其實已經不可考了。XD

《廣黃帝本行紀》為唐朝的王瓘所著,當中記載了黃帝煉丹升天的故事:

玄圃在崑崙上,有黃帝官。脩封禪禮畢,乃採首山之銅鑄鼎,象物鼎成,以象太一於雍州。

又云:

帝又以靈寶五符真文金簡,書之一通,藏於鍾山,一通藏惌委之山。帝所鑄劒鏡鼎器,皆以天文古字,題銘其上,或有祕讖之詞焉。

而黃帝乘龍升天之後:

其後有臣左徹,削木為黃帝像,率諸侯而朝奉之,臣僚追慕,取几杖立廟而祭之,取衣冠置墓而守之,於是有喬山之冢。在上郡周陽縣有橋山,又膚施縣有黃帝祠,坊州橋山有黃帝冢。黃帝曾遊處,皆有祠焉。五百年後,喬山墓崩空室,唯劍與赤舄在,一旦亦失去。《荊山經》、《龍首記》具載。

而在《廣黃帝本行紀》之前,晉代葛洪所著的《抱朴子·內篇》當中就有提到在喬山的衣冠塚。

或曰:「黃帝審仙者,橋山之塚,又何為乎?」抱朴子答曰:「按《荊山經》及《龍首記》,皆云黃帝服神丹之後,龍來迎之,群臣追慕,靡所措思,或取其几杖,立廟而祭之;或取其衣冠,葬而守之。列仙傳云:『黃帝自擇亡日,七十日去,七十日還,葬於橋山,山陵忽崩,墓空無尸,但劍舄在焉。』

《抱朴子》一段當中提到的《龍首記》資料不詳,但《隋書·經籍志》當中有收錄《黃帝龍首經》,是後人假「黃帝」之名發表的作品。這本經書記載的是古老的大六壬[1]占卜術。序文當中有說到黃帝乘龍升天,並將此占卜法授予三子。但有人認為這段序文是後人另外添著,所以內容已經跟原來的《龍首記》不盡相同。這段序文裡面提到:

黃帝將上天,次召其三子而告之曰:「吾昔受此《龍首經》於玄女。」

三子拜受而起,龍忽騰翥,三子仰首瞻,尚見龍頭矣,遂以名其經曰「龍首」云。

我一直覺得這篇序文的邏輯怪怪的。黃帝已經從玄女那邊學到了《龍首經》,然後三子又把這部經書命名為「龍首」...?另外還有一本書,內容跟《黃帝龍首經》差不多,不過書名叫做《黃帝授三子玄女經》,這兩部都是被收入《道藏[1]》的經典。

至於《荊山經》,其實已經不可考。我完全查不到這是什麼樣的書籍。不過「荊山」就是黃帝鑄鼎之地。《史記·封禪書》裡面有一段:

黃帝採首山銅,鑄鼎於荊山下。鼎既成,有龍垂胡珣下迎黃帝。

所以在我東拉西扯又引用了一堆資料後發現,其實根本沒有那一部著作特別有提到黃帝的佩劍叫什麼名字。我推測,也許是李承勛為了編寫條列式的《名劍記》所故意安上的劍名,目的在於表示這把劍是軒轅黃帝的佩劍。

不過,首山產的銅礦真是好物,除了可以造劍、鑄鼎、做銅鏡(不,我當然不會說是神農鼎、崑崙鏡...)之外,黃帝又另外造了一對刀。《古今圖書集成》裡頭收錄了《洞冥記》當中的一段故事:

武帝昇蒼龍閣,解鳴鴻之刀以賜朔。刀長三尺,朔曰:「此刀,黃帝采首山之銅鑄之。雄已飛去,雌者猶存。」
帝臨崩,舉刀以示朔,恐人得此刀,欲銷之。刀於手中化為鵲,赤色,飛去雲中。

除了首山之外,昆吾山產的銅礦也是名產。只是,用這邊出產的精銅所打造的大都被稱為「昆吾劍」。

《山海經·山經·中次二經》當中有敘述:

又西二百里,曰昆吾之山,其上多赤銅。有獸焉,其狀如彘而有角,其音如號,名曰蠪蚳,食之不眯。

《名劍記》當中也有一些簡單的記載:

昆吾
子順對魏王曰:「周穆王時,西戎獻昆吾之劍,長尺有咫。鍊鋼赤刃,用之切玉如泥。」

而《拾遺記》在第十卷,昆吾山一節當中所紀錄的故事就更有趣了:

昆吾山,其下多赤金,色如火。昔黃帝伐蚩尤,陳兵於此地,掘深百丈,猶未及泉,惟見火光如星。地中多丹,煉石為銅,銅色青而利。泉色赤。山草木皆勁利,土亦剛而精。

至越王勾踐,使工人以白馬白牛祠昆吾之神,采金鑄之,以成八劍之精:一名「掩日」,以之指日,則光晝暗。金陰也,陰盛則陽滅。二名「斷水」,以之划水,開即不合。三名「轉魄」,以之指月,蟾兔為之倒轉。四名「懸翦」,飛鳥游過觸其刃,如斬截焉。五名「驚鯢」,以之泛海,鯨鯢為之深入。六曰「滅魂」,挾之夜行,不逢魑魅。七名「卻邪」,有妖魅者,見之則伏。八名「真剛」,以切玉斷金,如削土木矣。以應八方之氣鑄之也。

其山有獸,大如兔,毛色如金,食土下之丹石,深穴地以為窟;亦食銅鐵,膽腎皆如鐵。其雌者色白如銀。昔吳國武庫之中,兵刃鐵器,俱被食盡,而封署依然。王令檢其庫穴,獵得雙兔,一白一黃,殺之,開其腹,而有鐵膽腎,方知兵刃之鐵為兔所食。王乃召其劍工,令鑄其膽腎以為劍,一雌一雄,號「干將」者雄,號「鏌邪」者雌。其劍可以切玉斷犀,王深寶之,遂霸其國。後以石匝埋藏。

及晉之中興,夜有紫色沖鬥牛。張華使雷煥為豐城縣令,掘而得之。華與煥各寶其一。拭以華陰之土,光耀射人。後華遇害,失劍所在。煥子佩其一劍,過延平津,劍鳴飛入水。及入水尋之,但見雙龍纏屈於潭下,目光如電,遂不敢前取矣。

以上,考證結束。再翻資料我會抓狂。網路上能找到的古籍資料頗少(更何況,網路上是很難找到古籍的掃描本),真的想翻資料、做研究的話,都只能從各種紙本下去找。但翻紙本查資料實在是很吃力的工作,我總是不自覺想要按「Ctrl + F」。所以有時候我會覺得維基文庫[2]真是個偉大的計畫,雖然目前在上面的中文資料還是頗少。

另外順便謝謝故宮與東吳大學的中文系,他們製作的數位古今圖書集成,實在是非常棒的工具書。這對我來說簡直是神器。XD

其他相關資料:

除了在網路上有各種道教典籍可供查找之外,「黃帝陵祭典」的官方網站「公祭軒轅黃帝」上面有豐富的資料。

當然,我偏好的還有沈松僑先生發表在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[2]》第28期上的論文:《我以我血薦軒轅── 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》。其中對於「黃帝」作為一種國族認同的文化符號的象徵,有著相當棒的見解與考證。文章內容可以利用國科會的「台灣人文學引文索引」系統來搜索查找[2]


Related Entries

  • 歲次徒維困敦
  • 一劍曖昧山海熊
  • [Wiki] 靈異人形館
  • [Wiki] 軒轅劍考
  • 木桶小鎮應援


  • Newer: 雜亂的角落
  • Older: 喵的!


Comments:2

藤崎舞 2007年7月14日 20:40

   喔,真是一份好資料。
   真想消化一下轉到我站上去當電子報啊

綠豆殼 2007年7月14日 21:19

   想要就拿去用吧,不過你論文寫完了嗎?XD

注释

  1. 1.0 1.1 1.2 1.3 1.4 原文为维基百科的链接,此处替换为比较安全的万维百科。
  2. 2.0 2.1 2.2 2.3 未必可以访问。